top of page

甚麼是肌少症?

根據《照護線上》劉漢文醫師的文章,肌少症是人體肌肉量漸漸減少、且肌肉功能(肌力)漸漸下降的一種情況。

肌少症會怎樣?

肌少症會導致老年人的生活能力水準下降,更導致失能、無法行走、動作遲緩、東西握不住、時常跌到等狀況發生;甚至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。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療。

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」,65歲以上老人過去一年曾經跌倒的比例為15.5,也就是說,每六個老人就有一人有跌倒經驗。

WIX素材-跌倒經驗.png

宋晏仁醫師在接受早安健康採訪時表示,老人家常常說跌到骨折是因為骨質疏鬆,其實原因是肌肉不夠,沒有辦法平衡自己。

嚴重跌到可能會造成老人長期臥床甚至死亡,也可能出現骨折、頭部受傷等情形。

曾經跌倒的長者也可能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而更加依賴家人,家庭往往也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他們。

WIX素材-肌肉不夠.png

為甚麼會有肌少症?

​​肌少症的成因很多,包括因年齡增長肌肉量漸漸流失、長期臥床沒有活動(如腦性麻痺患者)、缺發熱量和蛋白質攝取、缺乏維生素D等等;其中,年齡漸長導致的肌肉流失,致使老人罹患肌少症的比例最高。

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郭鐘隆表示,18至30歲是肌肉量的最高峰,30歲以後肌肉量會逐年下滑;60歲至70歲會有一成老年人患有肌少症,80歲以上更將近三成老年人會有肌少症發生。

WIX素材-肌力流失.png

如何自我檢測?

雙手的食指和中指環握在小腿上,如果不可環握起來,即表示肌少症風險極低;反之,可環握起來,還有間隙,就表示患有肌少症的機率很高,應盡速近一步就醫檢查測肌力。若男性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握力小於18公斤,身體組成也發現有肌肉量不足,即符合臨床上肌少症的診斷。​

根據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,也是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主持人的陳亮恭,他所發表的一項台灣本土「肌少症」的研究發現,若50歲以上的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、50歲以上女性小於32公分,就極可能患有肌少症。

如何改善肌少症?

老人家平常運動大多是慢步、太極拳等等,此類型皆屬有氧運動,增加心肺功能而不是增加肌肉量,因此有效提升肌力的重量訓練格外重要。
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教授郭鐘隆就建議,除了到健身房或運動中心外,在家也可以輕鬆健身,像是
一週建議2-3次以上阻力訓練,做健康操時,也可握著適重的啞鈴搭配,另外還有深蹲、手臂上舉、平舉等都是重量訓練的好方法。

投影片1.PNG

除了重練訓練外,飲食也非常關鍵,許多老年人因養身而「少吃肉 只吃菜」,導致熱量及蛋白質都不足,不易形成肌肉,郭鐘隆教授就強調,多攝取蛋豆魚肉類、喝牛奶和曬太陽,就可補充蛋白質、澱粉、維生素C、維生素D以及鈣質的不足。北醫營養學院副院長楊素卿也表示,牛奶可替換成優若乳、優格,減少老人家肚子不舒服的狀況,肉類則建議選擇較軟嫩的肉品,如魚類,若是較硬的肉類則建議切小塊並燉軟,勿油炸,以便牙齒不好的老年人食用,而現在超商便利店或網路上也皆有販售高清蛋白餐盒,極為方便。老年人千萬不要輕易打發一餐,而是應注重三餐攝取,才是最適合老年人的「養身之道」。

投影片2.PNG
%E5%B0%8D%E8%A9%B1%E6%A1%86_edited.png
%E5%B0%8D%E8%A9%B1%E6%A1%86_edited.png
bottom of page